Thursday, February 21, 2019

情緒勒索、情緒依附

有時候人自以為讀了點書,知道了什麼新鮮的名詞就忙不迭地賣弄。振振有詞地嚷嚷以為從此自由,卻只是初始的第一步。

所有關係的形成都不是沒有理由的,是你*選*的,日積月累而成的。

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固然很棒。但要真正改變,關鍵的是行動。
"斷開情緒勒索,不是從數落別人開始,而是從觀照自己的內心開始。"
心靈書總會有令人點頭稱是覺得在說我的開頭(畢竟要先讓有人共鳴,察覺問題,知道此書可解決與自己相關的問題),終於有人寫接下來的步驟了。 😄😌

因為關係的建立過程遠比我們所想的還要複雜,除了價值感以外,所有烏烟瘴氣卻斷不開的關係中,總有某些柔情是令人難以放下的。
所以蘇珊說,她之所以會寫下《情緒勒索:全球暢銷20年經典》這本書,是為了「和另一半、父母、同事、朋友保持更密切的關係」,卻又受困於他們控制下的我們所寫的。

剝奪了情感與依附,養出機器人。
但人類不是機器人,沒有了靈魂,滿是創傷,就會容易受控制操弄,成為魁儡士兵,戰爭機器。

"對初生嬰兒來說,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是僅有的溝通渠道,假如得不到外界任何回應,他們會以為溝通沒有任何意義。面對寂寞和饑餓,假如得不到依附對象的任何回應,更可能陷入存在危機。在惡劣的情況下,兒童長大後將難與他人建立深厚關係。"

"雖然現今沒有多少德國人讀過「德國母親與她的首名嬰孩」,但其有害因子恐怕已經滲入德國文化基因。Grossman 研究發現,在哈勒育兒方法下長大的兒童,為人父母後通常不懂得親近子女,結果無意識地把自身的依附問題遺傳給後代。時至今日,他仍然不時接觸類似的個案 —— 嬰孩大哭,母親不予以安撫,聲稱「不想寵壞自己的孩兒」。"

"凡此種種的心理創傷,或者可以解釋,為何哈勒的幼女 Gertrud 在 2012 年出書寫傳,力陳母親的納粹主義思想、與破碎母女關係的遺害。在接受巴伐利亞電視台訪問時,她如此總結自己的童年:「顯然使我感到無比痛苦,以致於我自覺無法撫養屬於自己的孩子。」"

情感依附真的很重要阿 q q
沒有快樂童年的孩子
無法有信心面對孩子

雖然標題有點鳥,但是寫的超級中肯。
只是看摘錄沒辦法全然體會精隨,文章真的寫得很好。

(一)你沒有變壞,只是沒有全然滿足父母的期待

你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身為孩子的角色,在嘗試改變的過程中,很自然會對父母感到愧疚。
畢竟,孩子鮮少會去覺察父母對待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並且誤以為順從、忍耐、壓抑,就是對父母的忠誠與孝順,他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愛,但這卻只是一種在道德價值的束縛下勉強維持的連結。

(二)你不是無法抵抗,只是沒機會學習自我保護

無論在什麼場合,每當遇到有父母問我「打孩子」的教養方式到底有沒有效,我的回答相當一致:「對於嚇阻他當下的行為,或許有短暫的效果,但對於這個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健康,絕對是充滿傷害的。」

第一重傷害,是暴力行為在孩子身上直接造成的傷害;第二重傷害,是父母摧毀了孩子對他們的信任與安全感;第三重傷害,是當孩子被命令要乖乖站在原地讓父母打時,也同時扼殺了他們保護自己的權利意識與能力。

哪一天當他被別人傷害時,父母卻又輕蔑地說:「被人家欺負,都不懂得要保護自己,怎麼這麼笨啊?」這是在孩子傷口上撒鹽的第四重傷害。

***
「自我保護」是一種需要反覆練習才能茁壯的能力,而不是某一天突然就自行憑空長出來。

這種能力有賴於大人在生活中的教導,並且透過真實的互動,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保護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以傷害自己,並且學習當別人做出某些攻擊行為時,他可以如何展現出自我保護的行動。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威嚇不許為自己的行為解釋,不許反抗來自於父母的貶低與打罵。他從來不被允許練習保護自己,也從未有機會長出自我保護的能力,無論他活到幾歲,都很難抵抗來自他人的攻擊。

對他而言,自我保護是不被允許的。相反地,對他人的攻擊行為逆來順受才是聽話的好表現。而這種模式將會根深柢固地深植在他的內心,無論是他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或者長大以後與伴侶的關係,他都將扮演那個藉由被傷害來獲取關愛的角色。

(三)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痛苦無須比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