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9, 2012

Arsen Kurbanov

俄羅斯當代藝術家Arsen Kurbanov 油畫作品桌布


藝術家 Arsen Kurbanov (阿森-卡巴諾夫/阿瑟-卡巴諾夫)介紹:
阿森-卡巴諾夫(Arsen Kurbanov)1969年生於俄國的Mahachkala,父母分別是達吉斯坦的藝術家Hairullah Kurbanov和Galina Pshenitsyna。1988年,他完成了在賈馬爾達吉斯坦藝術學院的授課制碩士學位,拿到了紅色畢業證書 -- 一個學術卓越的象徵。之後卡巴諾夫即刻進入了聖彼得堡的列賓美院,在那裡他和已故的Neprintsov一起研究,於1994年畢業。
卡巴諾夫努力使大師們的技巧、現代的畫法、以及個人對肖像的理解結合起來,其中Pieter de Hooch 和 Vermeer是他最愛的兩位大師。在他的畫裡,一些現代元素旁總有一些聖經和歷史相關的東西出現,這往往使他的作品產生了神秘的氣氛。肖像畫法在他的作品中佔了很重要的位置,他的肖像畫作除了精準的表現外,更把人物呈現的如同照相一般。
自2008年以來,除了創作自己的作品,卡巴諾夫也同時任教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架上繪畫系。


Arsen Kurbanov Biography:
Arsen Kurbanov was born in 1969 in Mahachkala, Dagestan to artist parents Hairullah Kurbanov and Galina Pshenitsyna. In 1988 he completed coursework at the Jamal Dagestan Art College, receiving a red diploma -- a symbol of scholastic excellence. Kurbanov was immediately accepted into the Repin Institute in St. Petersburg, where he studied with the late Neprintsov, graduating in 1994.
Kurbanov strives to combine the techniques of the old masters - Pieter de Hooch and Vermeer are two of his favorites - with a contemporary, personal sense of imagery. Biblical and historical references appear alongside modern elements in his paintings, often producing an atmosphere of mystery. Portraiture commands a prominent position in his work. His portraits are intended to be compositions in their own right, in addition to presenting precise, almost photographic likenesses of the sitters.
Since 2008, in addition to creating his own work, Arsen has been teaching in the easel painting department at the I.E. Repin Institute in St. Petersburg, Russia.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City Art Museum, Mahachkala, Russia
Museum of Modern Art, Beijing, China
Museum Academy of Art, Shenyang, China
Museum of Art, Qingdao, China
Era Rantannen Museum, Raisio, Finland
Lyle Finley Collection, USA
Shaheens Collection, USA
Expositions:
Over 40 shows in Russia, Finland, China, Germany, United States, Norway, Holland, and France
2004 – ArtExpo, New York, NY
2003 – Solo exposition, Norway
2001-2002 – Museum exposition 「Russian art- new generation」 Het Slot Zeist, the Netherlands
2001 – Exposition in Art Centre 「World Art Delft」, Delft, the Netherlands
2000 – 「Four Artists」 exposition, Oslo, Norway
1999 – Solo exposition, Apison, TN
1999 – Russian Artists Exhibition, Academy of Arts, Shenyang, China
1998 – Solo exhibition at the House of Cinema, St. Petersburg, Russia
1998 – Solo exhibition at the Summer Garden, St. Petersburg, Russia
1998 – Exposition of artists from St. Petersburg Academy of Arts, Shanghai, China
1997 – 「My Russia, My World」 competition winner at the United Nations Informational Center in St. Petersburg, Russia
1997 – Exposition of Russian Artists at the Chili Center, Hamburg, Germany
1996 – St. Petersburg Salon, Moscow
1996 – 「Christmas Exposition」 at the Gallery of St. Petersburg Academy of Arts
1994, 1995 – Group exhibitions of artists in the St. Petersburg Central Exposition Hall

Thursday, February 16, 2012

アイガアル / Every Little Thing

作詞 : Kaori Mochida
作曲 : HIKARI


朝の光は静かに
生ぬるい風駆け上がる
小さな願いを乗せて
巡る時代の中

綺麗事なんて
言ってる場合じゃないから
今、この時間を掴んで
そう未来を愛したいの

この恋の始まりは
君と出逢った日の
見つめあった瞬間に
生まれていたんだろう

君の瞳にいつしか
次第に心奪われて
なのにまだ曖昧な態度
分からない振りをして

降り続く雨に
差し込む光のように
そっと
愛を覚えた心は
そう未来へ繋がるの

滅多に好きだなんて
言えないけれど
でも
抑えきれない程に
愛し始めていた

あの何気ない君の言葉
それは魔法がかかったように
キラキラしては
僕を導いてゆく

この先にある日々が
何よりの奇跡だって
見つめあってゆけるように
歩き始めてゆく

ほら
この恋の始まりは
君と出逢った日の
見つめあった瞬間に
生まれていたんだろう

---
叮叮噹噹的輕快旋律
急著想要追上未來的明亮心情
從與你相遇的那一天起

Tuesday, February 07, 2012

帝國 俄羅斯五十年

最近在看這本書 帝國 俄羅斯五十年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走在白雪反應昏黃燈光的寒夜,
總是會想起那些鐵幕式的整齊蘇俄式公寓,有著奇妙的恐怖,在黑暗中佇立著,像是將把什麼吞噬一樣。

莫斯科沒有眼淚
莫斯科日記
沿著河

Wednesday, February 01, 2012

白絲帶

在接受媒體關於穫獎影片《白絲帶》的訪問時,邁克爾·哈内克的回答如下:

是什麼原因讓你將影片的主題圍繞在處於一戰前夕的這樣一個德國村莊?

爲了這部電影我花了超過10年的時間,我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探究一群價值觀被誘導的孩子是如何被洗腦並且他們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如果我們推擧出一條原則或一個理想,將其上升爲政治或信仰,成爲絕對至高的,那將會變得極其野蠻甚至會是恐怖主義。

在這部電影中我還設想的一個主題就是“上帝的右手”,影片中的孩子們全盤吸納這些觀點並且懲罰那些沒有百分之百服從的異類。此外,並不能因爲這個故事的背景設置在德國就被簡單看待成是一部關於法西斯的影片,實際上更准確的說法應該是關於統一的模式和腐蝕的理想這一全球普遍存在的症結

爲何要在拍攝中采用黑白影像?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關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來自主流媒體(比如:攝影、報紙)現存的影像全部都是黑白的,然而通過當時的繪畫作品和我們所看到的相關電影,我們對18世紀的感知卻又是彩色的。我很喜歡黑白所以也就剛好碰到了這樣的機會。這同樣也激勵我以此作爲一種特殊的叙述方式來制造出一種遙遠的效果。重點在於要尋找到適合的媒介來描繪自己的主題。

暴力和罪惡的主題是意味着你的作品風格的回歸嗎?

在我所有的電影中我都在試圖探索這些主題。在如今的社會里,暴力這個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至於罪惡,因爲我是在一個同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環境下長大的,因而這是一個無處不在的課題。你根本就沒有必要先成爲壞人才會有罪惡感:這已經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白絲帶》中塑造了眾多角色,你是如何挑選並執導這些演員的?

在挑選演員方面,我是按照那個年代的照片來找面孔的,超過6個月的時間我們就找了7000多個孩子,實際上這一工作後來還要更加艱巨,因爲不是說僅從外貌形體上優先挑選出來的就一定是最合適的,還要有天賦。

至於成年人,我會挑選原來跟我合作過的以及我比較了解他們的作品的演員。這樣在執導他們的時候,我通常僅僅是在不太對勁的時候才會跟他們指出來。如果整個團隊都很好,那麼演員們的工作也會進展得非常顺利。

劇情提出的問題遠遠要比給出的答案更多。

這里並沒有什麼好解釋的。我的原則就是永遠都要提出問題,以此來杜絕過於明確的情形--說一個讓觀眾自己都能找到答案的故事。在我看來,事情應該是相反和矛盾的,觀眾也絕對不會是導演的同事。爲了達到這一效果我會千方百計想盡辦法。我認爲藝術就是應該提出問題而不是給出答案,也就是所謂的不確定性,而非危險性。


冰冷的黑白影像 令人喘不過氣來的壓迫劇情
我非常喜歡導演所說的話 那些深沈、反省與提出而沒有答案的問題

這位擅長拍攝沉重主題的導演在發表穫獎感言時表示:“歡樂往往是很稀少的,但是現在的確是我人生中真正快樂的時刻。”

歐洲

大敵當前
烈日灼身
贖罪
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鄉關何處
白絲帶

猶太密史 希特勒的瘋狂(2)